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

外籍幫傭-老年病人全程看護模式 補齊老年醫療服務短板


日前,“老年癡呆患者長期照護體系外籍幫傭建設及關鍵技術研究”港澳台合作項目在浙江正式啓動。未來兩年,浙江將在杭州選擇多家試點社區和養老機構,讓台灣先進經驗和成熟的失智症照護體系在大陸落地。

新舉措,引發了人們的熱烈關注。然而面對洶湧而至的“銀發浪潮”,針對老年癡呆症的這些舉措不過是一個側面。而通過它折射出的,卻是我國老年醫療服務缺失的現狀。

那麽,怎樣才能補齊老年醫療服務缺失的短板,讓夕陽更美好?就此展開了調查。

“返老還童”的照護尴尬

“我父親現在可謂是‘返老還童’了。”提起自己的父親,家住杭州城西的陳先生笑著說。但在笑容背後,隱藏不住的無奈與心酸呼之欲出。

陳先生口中的“返老還童”,其實是指阿爾茨海默病,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,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人,主要表現爲短期記憶喪失,處理熟悉的事物出現困難,語言表達或理解有困難,情緒、性格和行爲的異常改變等。

陳先生無奈地說,“他(陳父)現在幾乎什麽都記不住,必須有個人時時刻刻跟著。在家裏燒水忘記關煤氣是常事兒,真的很危險。出門更得有人陪著,不然就會走丟,去年上半年就走丟了一次,多虧了好心人送回來。”

陳先生告訴,現在養老院也不敢送進去,經常能聽到老人從養老院走失的事。“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24小時陪著老外勞仲介人。”陳先生說。

陳先生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的。今年2月,一位住在杭州市益壽院敬老院,已經68歲的鄭大伯,從錢江二橋江壩上墜落,造成右肩和左膝骨折。事後,鄭大伯都說不清楚自己怎麽掉下去的。

陳先生父親和鄭大伯的照護現狀,正是當前整個老年人群體醫療服務的縮影,而這種“尴尬”,在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的今天,更令人擔憂。

人民副院長于恩彥教授是中國老年癡呆及相關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委,他說,中國未富先老,而老年癡呆的患病與年齡直接相關。據統計,我國60歲以上人口老年癡 呆發病率爲5%,70歲達10%,80歲達20%,90歲則高達40%。中國是老年癡呆重災區,中國老年癡呆患者占亞太老年癡呆患者的40%。

而據他介紹,老年癡呆症起病隱匿,早期常被患者外籍廠工本人、家屬,甚至是非神經精神專科醫生所忽視,就診時多數患者病情已經處于中晚期。一項網絡調查顯示,僅有17。79%的人能正確識別疾病的初期症狀,而疾病初期的就診率僅爲25。56%。

未來失智老人的養老模式

“我國有600萬~1000萬失智老人,對這些老人的長期照護體系存在種種突出問題,消耗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經濟成本不說,還缺乏一系列技術規範和標准。”對于老年癡呆症患者的照護,浙江院長嚴靜有些憂心。

嚴靜說:“這項和中國台灣耕莘合作,探索與健全對失智、失能老人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研究十分緊迫和必要,能爲我國養老體系的建設起到示範和推進作用!”

據了解,耕莘是台灣最外籍看護先開始做失智老人的照護工作,已有20年經驗。浙江副院長金肖青爲描繪了未來針對失智老人的養老模式。

失智老人的養老,將以家庭照護爲主,所在社區將提供三種類型的服務:半托、全托和鍾點工。

半托,就是在社區設立失智老人照護中心,白天將這些老人送到照護中心,晚上等家人下班後,再把他們接回家。

鍾點工,就是上門服務,如果家裏有人照護失智老人,社區將提供經驗豐富的看護人員,上門傳授照護技巧。

全托,即針對那些有攻擊行爲的失智老人,這些老人日夜顛倒,常攻擊人破壞東西,就需送到社區24小時看護中心,中心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訓練技巧,幫老人糾正行爲。

金肖青說:“都說越老越像孩子,特別是失智老人,他們更像需要照護的孩子,今年上半年將在杭州各地社區走訪了解,力爭今年6月份在杭州選定部分社區,設定兩個24小時的全托機構,以及4個日間服務的機構。”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